因為JO的關係,從大學時代,就跟花蓮結下不解之緣。翻閱存檔的照片當中,有許多都是大家一塊去花蓮時合照的。熟悉的程度,我們幾個都笑說自己是半個花蓮人~
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,就很有默契的,每年都會找機會來上幾天的花蓮之旅。一方面是重溫花蓮空氣中,那一股悠閒的氣味,另一方面,也肩負著開發新景點的任務。



今年的花蓮行,老實說有些匆促。原本預計9/12出發,結果開放訂票的當天,早上還不到八點,就已經買不到花蓮的座位。後來才發現,原來是中秋節的關係。於是放棄9/12號那個週末,臨時決定提早一個禮拜出發。
出發前聽常駐台東的家利說六十石山的金針花正好盛開,想想也好幾年沒有去花蓮看金針花。前一次去,都已經不知道是幾年前的事了。剛好趁這個機會,在去欣賞一次金針花盛開的景色。



馬太鞍濕地,是這次的新景點。雖然是週末假日,不過遊客並不多,看來知名度還不夠。不過這樣剛好,反而可以很悠閒的到處走走、看看。還可以拍到沒有路人甲乙入鏡的照片。
雖然注意到周邊有部分還在施工,不過步道的部分算是已經完成。沿著步道,可以穿越過一整片綠油油的濕地,往裡頭走還有生態復育區。



池塘裡的蓮花。



還有難得一見的紅蜻蜓唷!
園區內好像還有養殖香魚,所以有餐廳可以供餐。當天好像就有團體旅客預定,伯伯正在用香蕉葉做成小船造型器皿。不知道是不是香魚會乘著小船上桌.....



上山看金針花之前,先去了玉里火車站和家利、靖協會合。正值中午時分,JO推薦大家去吃玉里名產,「玉里麵」。



一大碗的麵,果然超值!



上山途中,JO推薦的私房景點。雖然一直都知道,花蓮的赤科山和六十石山都有金針花。不過,這次大家在車上回憶起最早一塊看金針花的情景,我才終於搞清楚,多年前第一次去的,是赤科山,而這一次去的是六十石山。喔~虧我說自己是半個花蓮人勒!



六十石山和記憶中的赤科山有些不同。記憶中的赤科山,有一片山頭的金針花,是老闆特地留著不採收,讓他開花,供遊客參觀、拍照的。我甚至記得只要跟老闆買包金針,就可以走進滿佈金針花的山頭,拍照拍個過癮。
六十石山的金針花分佈有些不同,或許是因為地形緣故,或許是還留有大部分要採收作為「商業」用途。六十石山的金針花,呈現區域分佈。



這次看到範圍最大的一片金針花「海」。



但大部分的種植區域,金針都還是要採收下來的。(P.S:有人說這像是台灣版的「拾穗」)



六十石山的置高點掛了個「台灣小瑞士」的招牌,雖然資質欠佳的我,參透不出其中奧妙。不過從這裡往下看,不難發現,在山頭上那些橘色的區塊,就是有開花的部分。
天空不作美,花蓮已經連著幾天都是這樣陰雨的天氣,這天也不例外的,在我們還在思考為什麼叫做台灣小瑞士的同時,天空也飄下了斗大的雨滴。於是我們趕緊收拾細軟,打道回府下山去。
既然已經來到花蓮與台東的交界,JO索性一路往下開,送家利和靖協回台東。也讓我有機會再來到東河。吃東河包子!



還記得第一次到東河,也是為了吃東河包子。那是研究所畢業那年的暑假,林老師在台東的成功觀測站有觀測計畫,趁著觀測的尾聲,讓我們研究室幾個人來幫忙。說是來幫忙撤站,也讓我們提早下來可以玩幾天。其中,東河就是那次的「景點」之一。
那年來到東河包子,還是在舊東河橋出口的一間小店面,聽靖協說是在舊的東河市區。這回再來,除了全新、寬敞的店面之外,也從舊市區,移到了台9線上。不過,包子的美味依舊阿~

隔天,沒有需要趕路的行程。睡到自然醒,快接近中午才出門遛遛。JO帶我來慶修院逛逛。



慶修院是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物之一。從大門,就可以看出濃濃的日本風味。



慶修院的主建築。



八十八尊佛。下面石板上有一張地圖告訴你,每一尊佛在日本對應的位置。慶修院裡不論是建築或者是庭園,走的都是日系風格。看起來像是還有特定的宗教團體在維護,所以整個環境給人的感覺很舒服。

|

最後我們還去了也是很久以前來過的松園。很久以前來的時候還沒有整理過,有些雜亂。不過現在已經重新整理過,外圍也多了步道。雖然多雲,不過往海邊望去,仍舊可以看到拱橋和燈塔。



沿著步道來到建築物的後方,可以看到新設置的戶外咖啡廳。



如果天氣能好一些,涼一些,在這裡悠閒的喝上一杯咖啡或茶,一定會是不錯的享受。座位旁的池塘中,有不知名的黃色小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